稅收大幅跑贏GDP增長。我國GDP連續12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增速,但比較一下,政府創收增速是10%,稅收增速是14%,個稅增速是20.6%。要是稅收增速能和工資增速匹配就好了,只是2018年第二季度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上漲了不過8.7%。細看看其他稅收項目,基本上都是兩位數的增速。不完全舉例,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稅收費用有增值稅、所得稅、消費稅、城建稅、教育附加稅、印花稅、契稅、車輛購置稅、車船使用稅、關稅、屠宰費、檢疫費、城市建設維護費、教育附加費……,按照最寬統計口徑,中國宏觀稅負占GDP在30%以上。據中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培勇演講,中國人均稅負每年1.5萬元,而2017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才2.5萬元。
居民企業雙雙陣亡。2018年7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不及預期。2017年同期,社消的增速為10.4%。居民手里的錢要么上交國家,要么上交房地產,能用的實在不多,面對消費也是有心無力。消費減少了,企業賣不出去東西,又將減少生產的意愿。規模縮小了,意味著單位成本提高,于是本來就沒什么人買的東西更加沒人買,社會消費意愿更低。如今的現實是消費持續低迷,成本已經無法轉嫁到最終消費者身上,企業只剩下一條路——破產。中國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既能讓經濟快速發展又讓其結構得到優化的方法。每次經濟發展一減速,政府就重回舉債投資刺激增長的老路。——英國《金融時報》馬丁·沃爾夫。
美國的經驗。從1971年開始,美國進入了恐怖的十年滯漲時期。這一時期,美國不斷的進行印鈔+基建這個法寶來解決衰退,但是對美國經濟的刺激效果越來越弱。大量企業倒閉,工人失業,經濟增長停滯,印刷的鈔票全部轉為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率常年高達10%以上。1980年里根上臺,他認為,美國陷入滯漲的根本原因,是政府過多的干預經濟,政府制定了過多的法規來束縛企業的手腳,過高的稅收降低了私企的投資欲望。政府給予低效率行業過多的保護。里根競選的口號是“政府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里根對重病纏身的美國經濟開出了藥方,那就是減稅、放松管制和緊縮銀根。里根推行這個政策后,美國經濟觸底回升,實體經濟爆發出了驚人的經濟活力,到1983年底GDP全年綜合增長了6.5%,全年共增加350萬個就業崗位,增長速度令人瞠目結舌。在1984年的連任競選中,里根贏得了50個州里的49個州,制造了美國歷史上最懸殊的競選差距。到1988年里根卸任的時候,美國不僅走出滯漲的泥潭,而且開啟了高速增長35年的長牛。里根的施政方針,被單獨命名為里根經濟學,里根本人也被評為歷史上最杰出的總統之一。
中國的凱恩斯臨界點。如今中國的經濟走勢,和美國當年的經濟走勢非常像,中國之前的高速發展,非常類似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的黃金時期,而08年之后的貨幣大放水,3年一衰退,也非常的類似于美國的十年滯漲年代。隨著貨幣放水效果的越來越弱,如果不妥善處理,進入真正的滯漲指日可待,所以轉為里根經濟學勢在必行。中國是大政府社會,每次經濟發展一減速,中國政府就重回舉債投資刺激增長的老路。曾經中國人是極度厭惡借錢的,儲蓄是美德,但是隨著十余年來的反復教育,借債度日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接受,連農民工都知道從銀行借錢買房子是保存自己財富的好辦法。當全民拒絕儲蓄,都在舉債度日,再印錢放水已經沒什么意義了,經濟學告訴我們,只有釋放超過人們預期的貨幣量,才能繼續制造貨幣幻覺,也就是通脹率必須一年比一年高才能起到持續的刺激效果。但是現在中國能像里根那樣直接刺破泡沫嗎?如果這樣做,房價必定一潰千里,把利率瘋狂提升到20%,意味著那些月供5000的小伙伴們,現在需要月供2-3萬了,還不起月供怎么辦?一旦國之重器的地產業步入了下行周期,后果不堪設想。既然不敢大幅度提升利率,就還剩下減稅和放松管制這二條路了,而拒不減稅和放松管制,則無法激活實體經濟的活力,整個社會會變得死氣沉沉。中國經濟可能被拖進滯漲的深淵。我經常說,首先敬畏常識,然后再敬畏專家。兩年前川普剛剛當選美國總統的時候,有人說他是個白癡。但是他用了三條最普通的辦法解決了美國經濟增長問題:減稅、減少政府干預和振興制造業。創造了美國40年來的經濟增長奇跡。我們雖然不能照搬美國,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借鑒的。
(本欄目為劉鐵斌博士的工作隨筆)
|